“蛋壳又碎了一点儿,
“一个像鸟一样的嘴巴露出来了,圆滑、扁阔、柔软。
“然而,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
“只有一身光滑亮泽的皮毛。
“小家伙长着两只圆溜溜的、明亮的大眼睛,
“还有一条尾巴,
“可惜那不是鸟儿的尾巴。”
——《我和别人不一样?》
鸭嘴兽:没错就是我 | Philip Bethge / Wikimedia Commons
来自澳洲的“缝合怪”
上面这段话是我家粽总收藏的绘本中的一小段,描述了一种从蛋中孵化出来的神奇动物。它有类似鸭子的嘴巴和脚蹼,又有着像猕猴桃一样毛发密布的长圆形褐色身体,以及一条河狸同款的扁阔的大尾巴。这种“缝合怪”的长相是如此地奇特,以至于人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毛皮时,一度认为它是水猴子……啊不对,是某位标本艺术家一时兴起将鸭子的嘴巴和脚蹼缝合在某种动物身上伪造出来的。
最早的鸭嘴兽科学绘画 | Frederick Nodder / Wikimedia Commons
就连最早描述这种动物的英国动物学家乔治·肖(George Shaw)也对这种动物的存在抱有怀疑,还曾经仔细地检查过标本的身上是否有缝合线。当然了,现在我们对于这种奇怪的动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因为我已经见过更怪的东西:
出现了!广州动物园志愿者年会上的鸟嘴黄花梨河狸鼠!| 小熊猫
好了灵魂已经出卖完了,我们言归正传。文初提到的那种奇怪的动物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演化树上的异闻带——澳洲大陆的一种哺乳动物——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作为单孔目鸭嘴兽科鸭嘴兽属唯一的孑遗物种,鸭嘴兽有着许多与现生哺乳动物差异巨大的特征,比如有着多达5对的性染色体,和仍然使用卵生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等。
自然环境中的鸭嘴兽 | Klaus / Wikimedia Commons
鸭嘴兽的特异功能
与鸟类带硬壳的卵不同,鸭嘴兽卵的造型更接近于大型爬行类动物的卵,外壳略带弹性。雌性鸭嘴兽有一侧卵巢退化,仅有一侧的卵巢有排卵功能。在交配之后,卵会在雌性鸭嘴兽的体内发育一段时间,随后她们便会在近水边的洞穴中产卵,单次产卵一到两枚。经过10天左右的孵化期,鸭嘴兽宝宝就会破壳而出。
刚刚破壳而出的鸭嘴兽幼崽 | Smithsonian Channel / Youtube
虽然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有能够分泌母乳的乳腺,但是没有演化出乳房和乳头的结构。因此母兽在哺乳时需要仰躺在巢穴中,让分泌的母乳流入其身体腹侧的“泌乳沟”中,供幼崽舔食。在孵卵和哺乳的期间,母兽可以靠消耗巨大的尾巴上积累的脂肪坚持一段时间不需要觅食,偶尔出去觅食的时候也会用泥土暂时封闭洞口。洞中的幼崽则需要到断乳之后才会离洞觅食。
从洞穴中爬出的鸭嘴兽 | Rainbow606 / Wikimedia Commons
说起觅食就不得不提及鸭嘴兽的特异功能——电感应了。单孔目动物能够通过弱生物电来搜寻猎物,而鸭嘴兽的感应能力要比同属单孔目的针鼹更强。(嗯,也没第三种可以比较的了,所以占个单孔目最强也行……)在鸭嘴兽的“喙”上布满了电流感受器,能够感受昆虫、小型鱼类或者甲壳类等猎物发出的微弱生物电场来准确地定位,然后用扁平的鸭嘴将沙子挖开,筛出食物吞掉。
鸭嘴兽和我们一样是小龙虾爱好者 | Robert Young / Wikimedia Commons
鸭嘴兽在水下的活动能力是非常厉害的,我曾经在悉尼湾水族馆见过一次活着的鸭嘴兽,尝试着用相机给它拍个照结果完全无法对上焦,最终迫于无奈只能拍了视频……也正是通过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我才发现,鸭嘴兽在水中活动时的动作与水獭、海獭不同,反而更像是海豹、海狮一类的鳍足类动物那样,主要依靠宽大的前肢产生前进的动力,后肢和尾巴则充当着转向舵的作用。而当鸭嘴兽埋头挖沙的时候,则可以依靠前后肢的共同协助使自己牢牢“钉”在水底一段很长的时间。
在水下无比灵活的鸭嘴兽 | 翼狼
自带暗器的哺乳动物
除了上述的这些特点之外,雄性鸭嘴兽还是罕有的具有注毒能力的哺乳动物。在它们两边后肢的踝部内侧各有一根细长的“针”(如果仔细看视频的话应该能看见),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不被其他猎食者从后袭击。这根针具有分泌毒液的功能,一旦捕食者被毒针刺中,鸭嘴兽立即就会将毒腺内的毒液注入对方体内,引起剧烈的疼痛和水肿,对体型较小的捕食者还可能产生致命的效果。
鸭嘴兽的“毒针”示意图 | Rode-Margono and Nekaris / Toxins (2015)
在澳洲原住民的传说中,也有着鸭嘴兽独立于天空、大地和水之外——既不是鸟,也不是兽,亦不是鱼——的说法。这种神奇的“缝合怪”曾经在许多重要场合中作为吉祥物出现,澳大利亚也发行过好几种以鸭嘴兽为图案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足见即便是在“神兽遍地走”的澳洲大陆上也是深受人们的欢迎。
鸭嘴兽布偶 | Kate Henderson / Flickr
有机会的话,也希望大家能亲眼看看一只鸭嘴兽钻进水中的样子,那可是相当的治愈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