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一条“甘肃将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的消息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为拉面立法,这是要干啥?”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围绕地方美食开展立法保护,在国内早有先例。如,广东为粤菜立法、柳州为螺蛳粉立法、洛阳为“洛阳味道”立法…… 多地都在为美食立法,意欲何为?有什么效果?
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 3月27日,有媒体报道,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 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建议中指出,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但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甘肃将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话题下,有网友建议,“兰州拉面立法出台牛肉重量标准,让吃拉面的时候,真的能吃到牛肉”。 多地为地方美食立法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围绕地方美食开展立法保护,在国内早有先例。 2022年11月1日,《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柳州市为“小米粉”量身定制的首部产业促进类法规。《条例》分为七章,包括总则、原材料供应与产品加工销售、质量监督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保护、产业扶持与发展、法律责任、附则,共五十二条。 2023年1月1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共二十九条,涵盖了呵护民生、培育产业、弘扬文化等方面。据悉,除了省级条例外,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等地也将迎来地方菜的专属“法”。
广东率先开全国先河为促进粤菜发展专门立法,并创新采用“1+N”模式推进省市协同立法,旨在保障粤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粤菜师傅”工程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传承弘扬粤菜文化。 不久前,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洛阳牡丹”“洛阳味道”立法工作论证会,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立法调研。这里的“洛阳味道”,便是指洛阳水席、洛阳汤、西工小街锅贴等。据介绍,“洛阳味道”立法将从明确政府职责、品牌标准化与保护、菜品传承与创新、产业融合、人才激励等方面进行规定。 此外,三沙市也曾开展过促进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立法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指出,沙县小吃是富民产业,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促进沙县小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和“人才”是亮点 在多地的立法条例中,可见对“标准”和“人才”的重视。 比如,在甘肃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报道中,提到了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标准化发展。 事实上,在2018中国面条博览会上,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就公布了《兰州牛肉拉面经营规范标准》,规定了兰州牛肉拉面的店面标准、服务标准、操作标准、安全标准等要求。在操作方面,《标准》规定牛肉拉面的原汤和水的比例不得大于1:2。店铺店名方面,《标准》规定除兰州本地以外,店铺均应在店名后注明兰州牛肉拉面(兰州牛肉面)。
《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是为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柳州螺蛳粉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其实,早在2016年,广西柳州市政府就举行了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发布仪式,标准内包含了对商品内辣椒油、酸笋、腐竹、花生等配料的规定。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的亮点则体现在对“人才”的重视。比如鼓励高等学校设立粤菜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粤菜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星级“粤菜师傅”认定机制。这代表粤菜的学术科研能力得到重视。以往粤菜停留在比较实操的层面,《条例》不再仅仅单纯专注烹饪技术,更鼓励向营养膳食、食品科学、饮食文化等学术理论层面提升,推动粤菜实现实操与学理融会贯通。 有何好处? 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小吃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经营特色小吃的商家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地方特色小吃的野蛮生长,甚至不少小吃失去了自身特色而徒有虚名,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给地方特色小吃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相关实践来看,通过法律保护地方特色小吃,是一个有效方法。对于不同的地方小吃来说,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实施,为他们中长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方面,可以帮助当地政府更好的形成地方名片,另一方面也能为餐饮企业树立一个行业标杆,同时消费者在食用起来也会更加放心。
此外,也有评论指出,立法保障地方特色小吃,首要作用在于规范地方特色小吃的制作标准,让传统的地方特色小吃工艺能够顺利传承。与一般的餐饮相比,地方特色小吃有自身独特的制作工艺。恰恰是这种工艺,才使其称得上地方特色,进而成为金字招牌。否则,特色小吃就会陷入“泯然众人矣”的尴尬。 其次,立法保障地方特色小吃,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目前,不少地方特色小吃开始走出原产地“转战四方”,特色小吃的经销加盟店越来越多,如何保证地方特色小吃在逐利的市场营销中保留原汁原味的本来特色,而且不因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名不副实,就需要法律规范来兜底。 再者,立法保障地方特色小吃,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立法导向,让地方特色小吃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能不接地气,这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布的特色小吃标准饱受诟病的主要症结所在。这给各地在立法制定地方特色小吃的标准时提个了醒,必须秉承“接地气”的立法理念,切实提升地方特色小吃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品牌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