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1岁的王先生,在4年半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左肺上叶有一个纯毛玻璃结节,此后每年分两次到医院复诊,接受低剂量肺部CT、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今年,他的左肺毛玻璃结节增大到2.5厘米,并在毛玻璃结节内观察到实性成分,但此时血液肿瘤标志物仍然正常。医生建议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
今年65岁的万大姐,体检中发现右肺下11毫米大小的叶混合性结节,周边有小毛刺,化验多项血液肿瘤标志物正常,但外周血肺癌7抗体呈阳性,病理证实为肺腺癌。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肺结节的检出率随之“水涨船高”。查出肺结节就意味着患了肺癌吗?要不要一切了之,以绝后患?针对公众的疑问,科普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大昕教授。
肺结节并非肺癌的代名词
对肺结节的定义,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比较统一,即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直径小于或等于30毫米的圆形、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可以单发或多发,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张大昕解释,作为一个影像学概念,胸片或CT上小于3厘米的肺占位病变叫结节,而大于3厘米的则称为肿块。肺结节可能是良性病变,如炎性结节、钙化结节、肺结核结节、炎性假瘤、肺霉菌球等,也可能是恶性病变肺癌,或者是癌前病变。
由于每年体检筛查出的肺部结节病例越来越多,且一部分肺结节最终被证实为癌前病变或早期肺癌,很多人担心查出肺结节,就意味着患了肺癌。对此,张大昕指出,肺部结节不是肺癌的代名词,不必过于担心;但查出肺部结节需要密切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
首先,肺结节的发生有具体诱因。张大昕介绍,恶性肺结节主要集中于年龄在50岁或50岁以上,并有着下列一种危险因素者:每年吸烟在20包或更多;曾经年均吸烟等于或大于20包,而戒烟时间少于15年;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有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患恶性肿瘤,有肿瘤家族遗传史。当然,也有少数恶性肺结节患者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
临床上,通常按照病变性质、结节密度、结节大小对肺结节进行分类。其中,按病变性质分良、恶性两种。前者主要包括良性肿瘤、各种感染性疾病、风湿类疾病、先天性疾病、肺出血等;后者主要包括肺癌如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癌、淋巴瘤、肉瘤、肺转移瘤等。按密度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按结节大小划分为微小结节,直径小于5-6毫米,95%-99%为良性病变;小结节,直径6-10毫米,85%-85%为良性病变;大结节,直径11-30毫米,经过3-4个月观察,如果仍不消失或不缩小并持续存在,则为浸润前病变或浸润性病变的可行性很大。总的来说,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
8毫米为外科微创手术分界线
张大昕强调,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后,首先要平稳心态,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结节是良性或炎性的;余下少数患者即使有恶性倾向,也多半是极早期或早期的原位癌,手术干预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5%,有些病例甚至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在保持心态稳定的同时,需要到权威医院就诊。当前,临床一般以直径8毫米为分界线,考虑是否给予外科微创手术切除。但直径大小并非绝对的参考值,定期观察随访至关重要。
有高危因素但肺结节小于或者等于6毫米的,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肺CT和血液肿瘤标志物,以及肺癌7抗体、异常糖链蛋白等。一般情况下,恶性结节的倍增时间是100天左右,如果3个月复查没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医生会依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进行综合评估,告知下一步处理方法和随诊时间间隔。对暂时不能确定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除了定期观察外,还可以从预防角度出发,给予抗炎治疗,临床上可以消除一部分炎性磨玻璃样结节。这方面中医有很多辨证用药的好办法,不妨一试。
50岁及以上人群应进行肺癌筛查
张大昕说,肺结节的良恶性转归是一个漫长动态的过程,既不要过分忧虑和频繁检查,又不能麻痹大意、置之不理,必须按医生的建议诊疗。以临床中老年人常见的磨玻璃结节为例,炎症、结核、出血或肿瘤等异常均有这种CT影像表现,而且这种结节“惰性十足”,临床应该在多学科集体探讨后,再决定是否外科干预。
考虑到我国吸烟和被动吸烟人群比例较高、大气污染以及肺癌发病年轻化的现状,张大昕提醒,肺癌高危人群应主动接受肺癌筛查。我国推荐将50岁作为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同时推荐把74岁作为群体性肺癌筛查的上限。对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视具体状况选择筛查。临床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开展肺癌筛查,而不主张拍胸部X线片,这是因为后者分辨率较低,难以发现结节等微小病灶,同时还有检查死角,处于双肺尖、近纵膈面、双肺底等区域的病灶容易被漏掉。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4/)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