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部,号为“香城”,以满城桂花清香、翰墨书香和宝光寺佛法禅香闻名于世,现在又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作为成都北部经贸中心的发展而更具活力。
因桂花和荷花闻名的桂湖,在整个成都市区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它的面积并不太大,不足5万平方米,但是作为四川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桂湖园林基本保存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山水格局,而且园内的清代建筑也保存完整。摄影/杨官桐
川派园林比较多,大多是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中国古典园林,比如杜甫流寓成都时候的故居杜甫草堂、纪念女诗人薛涛的望江公园,还有因杨升庵植桂树于湖畔而得名的新都桂湖公园,和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开凿的新都东湖公园等。无论是因人及湖,还是因人而及园林,彰显的都是一个人的故事和一段园林的演变历史,甚至是一座城池的记忆。新都的桂湖,就是这样一座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典型园林。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新都,之所以得名于香城,就与桂树飘香、荷味四溢的桂湖相关。 历史上桂湖并不向普通民众开放桂湖,顾名思义,就是满园的桂花倩影和桂花之魅。它在新都的地位,宛若中心广场或居民庭院,无论是三轮车夫还是路人,莫不熟悉。桂湖门前的路名规划也是以桂湖为意,取曰桂湖中路。 通常的说法是,桂湖始建于初唐,因位于县署之南而原名南亭。它后来被称作桂湖,跟《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的作者、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又名杨慎)有关。后人考证说,原籍新都的杨升庵家就在桂湖附近,他和妻子在新都居住期间,在湖边遍植桂树,还曾经以桂湖入诗。在流传于世的《桂湖曲送胡孝思》中,杨升庵写道: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明月如君怀,怅然何时辍。湖风向客清,湖月照人明,别离俱成忆,风月重含情。 至于桂湖一说是从何时开始的,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杨升庵写诗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为了纪念杨升庵在湖边种植桂树而命名的。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一本清代《新都史志》中,我发现一篇清代杨道南所作的《桂湖记》,这篇文章写道:邑有桂湖,在县署之阳,周围有三十余亩宽,桂湖始名卫湖,蜀汉章武中卫军常凿湖筑堰修水利,以灌民田,后人德之常名卫湖,不忘本也。 杨道南说他考证杨升庵文集,看到了杨写的那首《送胡孝思泛桂湖曲》,所以把卫湖称作桂湖,是有据可考的,并不是臆说。 杨道南认为:“卫湖载在始唐志,乘泛桂湖曲载在升庵文集,卫湖桂湖非两地,而志与文皆有确据,谓之卫湖可谓之桂湖,亦无不可。”似乎这么说来,桂湖在蜀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不过新都区文物管理所专家认为,“桂湖即是蜀汉时期卫湖”的说法一直有很大争议,因为新都城址是在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从古蜀旧址(今新都区军屯镇附近)迁到现址的,迁城之前,传说中的“卫湖”是不是当时的“南亭”,目前并没有史料证明。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到了初唐时期,桂湖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水体视觉为中心的人工山水园林,此后千余年间,它一直是官府对面的驿馆园林,明代学者杨升庵的家距离这里很近,经常游憩其间,并沿着堤岸遍植桂树,当作庭院经营。杨升庵敢于谏言,又是明代大文学家,所以在地方上深受当地官员照顾,这个以湖为主的园林景观,是杨升庵会见宾朋的主要场所,当时是不向普通民众开放的。 杨升庵以桂湖入诗,后人也就顺水推舟,把湖称作桂湖。桂湖存在的意义,到了最后,已经超越了“灌溉民田、居民皆食其惠”的价值,转而成为纪念古代文化伟人的历史载体,无论是“卫公之政绩,杨公之节义文章,地以人传,均为不朽”。 非湖贵湖,因人贵也。正如岳阳楼有了范仲淹的题记而成为千古名楼,滕王阁因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而熠熠生辉那样,新都城邑的桂湖,因为杨升庵遍载桂树而声名远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桂湖的荷花池始建于隋唐时期,如今以“荷塘月色”命名,每年夏季,满池荷花缤纷,荷叶生碧,摇曳生姿(摄影/刘献清)。在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叶隙挥洒在清幽的荷塘之中,整个水面都流露出温暖轻柔的一面。而到了8、9月间,池畔和园中的桂花树也竞相开花,荷桂交融,香气扑面(摄影/杨官桐)。
园林中至今还保留着800米长的古城墙,墙外树木葱茏,墙内古朴安静,似乎一道音障,把外面街道的喧嚣全部隔离了开来,所以在城墙附近经常会看到围坐打牌的老人。当然,园中的凉亭和长廊更是适合市民休闲的好地方,而且不受阴雨天气的限制。
衙署园林让桂湖得到了最好的保护但桂湖的建设和发展,更多是借助衙署之力。据新都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雅平介绍,桂湖的特殊,在于它是官署园林,一直有经费保障,没有荒废,园林格局,在明清两代基本没有变化,桂湖现存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道光年间的。在后世的重修过程中,原本的衙署园林渐渐成了纪念乡贤的地方,因而民间参与修建的热情也一度高涨。 我翻阅《新都史志》,发现有一段关于桂湖重修过程的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在职者捐献俸禄,然后组织乐善好施的人捐献一部分钱,没钱的也可以捐献粮食,然后把粮食卖出去换成钱。到秋天的时候,就收了万金,就购买了百十亩地,增设了龙门书院、养生院等,剩余的钱尚余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新都一帮名人贤士就决定重修桂湖,并请当时的新都知县张奉书题写桂湖碑记。
桂湖最大的优势就是静谧,无论外界多么吵闹喧嚣,一进入园中,登时就像与外界隔离一般,所以这里也成了市民和学生读书写生的好地方。如今的桂湖园内设立有杨升庵博物馆,供游客跟随历史寻踪觅迹。此外,在园林南部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桂湖广场,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摄影/尹才干
这是一幅绘制于清代的桂湖全图,如今的桂湖基本还保留着园林当初的布局,亭台、楼阁井然有序,水域宽阔,道路旁边间或安排有溪流、港湾和花圃,也分布着假山和树林,沿湖而行,湖岸迂回,有移步换景之妙。桂湖大门内两侧如今还生长着一大一小两株紫藤,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条蔓纠缠,在园内形成了一个近百米的紫藤长廊。
关于官方对桂湖的修葺,史志也有记载。“乙亥春,加工庀材,购湖东隙地亩余,以益之,斥其楼阁,以为前后厅,刻杨先生像奉于前湖,右为水阁,左侧跨湖为屋,望之若舟,垒石为山,障其前,湖中筑台为月夕吟眺处,顾诸神像无位置所,乃于门内建观音阁,长廊环其右边,东建殿宇奉诸神……” 这次修葺用时十几个月,花费银两数以千记,经费缺口后来又有人捐助补齐了。除了重修桂湖胜迹,还建造了杨升庵祠,里面还放了一座泥塑彩绘的杨升庵像。 这次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桂湖的基础,在风格上博采江南园林之长,升庵祠是桂湖的核心部分,在园林大门左前方,湖心处。祠内前殿有杨升庵及其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的彩绘塑像,后殿设有杨升庵给杨门七子讲学、给世宗授课的塑像。除此之外,还陈列了大量的与杨升庵有关的历代版本著述、遗物、图片、族谱、年谱、字画、楹联以及“杨升庵在云南的遗迹”图片。 在升庵祠后的黄峨馆,是为纪念杨升庵的夫人黄峨建造的,是一座清代建筑,2006年之后改称黄峨纪念馆。杨升庵少年得志,后因敢于谏言被谪戍云南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72岁时卒于戍地,政治上算是十分坎坷,但在外人看来,他和黄峨的爱情生活却很美满。黄娥是四川遂宁人,亦擅长诗文词话。两人婚后经常在湖畔散步,榴阁赋诗,情投意合。 杨升庵被遣戍滇南时,黄峨千里跋涉,亲自护送丈夫从北京到云南。黄峨临别回新都之际,杨升庵填写了一首《戍云南•江陵别内》的词:“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后,夫妇二人短暂相聚和离别,都有词曲互赠,感情十分真挚,遂成千古名句。今天,徜徉于升庵祠和黄峨纪念馆,只能从诗词、书信上感受两人昔日的深情。鸿雁不在,桂树犹存,那安静矗立的亭台楼阁,还有满池的荷花月影,仿佛都是过往历史遗留下来的温暖物证,见证着古人的爱情,也见证着一个园林的变迁。如今的桂湖,整座园林占地面积约48000平方米,园内保存着清代古典建筑共20余处,另外还完好地保存着850米明代古城墙。 花香是桂湖的典型标记湖因桂花而得名桂湖,新都又因桂湖之香而得名香城,数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就是年年金秋八月都会绽放的满园的桂花香味。 新都园林之中桂花树自然不少。据说原来桂湖边上有几株正德年间种植的明桂,老干挺拔、郁郁葱葱,上世纪50年代还能看到,现在已经不见,园林里倒是增加了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桂花品种。时值10月,金桂和丹桂的花期已过,园里闻不到那种浓可醉人的香甜气味,但是月桂的轻香依然四溢,月桂被称作四季桂,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天也会不断开花。而桂湖的月桂,大概是种植在升庵祠和黄峨馆附近,一接近那里,登时就能嗅到柔柔的清香。不过如果不在意,很容易就被眼前亭亭如盖的荷塘吸引而错过。 桂湖的魅力,不唯有桂花的香味,还有环抱着升庵祠的满池的荷花。新都桂湖被称作全国八大荷花观赏地之一,荷花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杨道南重新疏浚桂湖以后,桂湖种植荷花就有了比较连贯的官方记载,名流的诗文歌咏更是层出不穷。清代曾国藩路过桂湖时,尽管花期已过,他还是写下了几首吟桂湖诗,其中有一首写道:十里荷花海,我来吁已迟,小桥通野港,坏艇卧西波。曲岸能藏鹭,盘涡尚戏龟。倾城游女盛,好是采莲时。 如今,与桂湖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都已远去,但是满园的建筑景观和花境却依然留存,每当红莲碧叶相映生辉,或庭院桂花竞相吐艳的时节,整个新都,都因了桂湖,拥有了“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双城万里香”的盛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