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387|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万年龙虎抱,日夜鬼神朝”——史话实说清西陵(1)[59P]

[複製鏈接]

5813

主題

2

好友

2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0-19 08:18
  • 簽到天數: 647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18
    金錢
    18015
    威望
    21678
    主題
    5813

    回文勇士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文明人 文章勇士 中學生 高中生 大學生 文章達人 教授 附件高人 附件達人 愛因斯坦

    樓主
    發表於 2016-10-17 15:17:17


         “纷郁丽九光之霞,郁葱翠万年之秀”(郑重声明:该图片借用“清西陵吧”的wjs0298)

            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位于保定易县梁各庄以西,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自首建泰陵到1915年崇陵全工告竣,历时185年。陵区内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及后陵、妃、王爷、阿哥、公主圆寝共14座, 各陵园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红门,周围均用风水围墙和火道、界桩围绕。陵寝布局有主有从,皇后陵和妃园寝均以本朝帝陵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区,体现了 附属关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随着 清王朝的覆亡、封建社会的结束,光绪帝的崇陵成为我国最后一座帝陵,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皇家陵寝史,清朝的皇家陵寝遂成为我国陵寝史上的绝唱。



                                                            清  西  陵  全  景  示  意 图

    提示:

           1.景区内各陵寝分布较散,相距较远,不易步行;

           2.各陵寝的陵宫区需凭门票参观,而其它建筑、区域为免费游览,若只想大致了解陵宫的建筑样式、规制,可选择一处有代表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参观一下即可,没必要买通票;

           3.用一个白天的时间可将陵区大致浏览一遍,但对于那些想细细游览,且喜欢摄影,尤其是想拍陵寝全景的朋友来说,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够的;

           4.建议想完整游览清西陵的朋友,参考下面的路线,按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的顺序参观,这样你就可以完整、清晰地欣赏整个清西陵了。



                                                                清西陵游览路线图

    看点:

            1.大红门——是整个陵区的入口,大红门前三架精美绝伦、气派豪华的石牌坊在全国的帝陵中是空前绝后的;

            2.泰陵——西陵的首陵,在四座帝陵之中建筑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

            3.慕陵楠木殿——整座隆恩殿的木构件均由楠木建造,更令人惊叹的是大殿内外、上下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游龙;

            4.昌西陵回音壁、回音石——在此处可亲身体验、感受声学的奥秘和魅力,足以媲美天坛的回音壁;

            5.崇陵地宫——四座帝陵里唯一开放地宫的陵寝;

            6.人工古松林——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自清雍正八年开始建陵时便种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柏,如今这些老树令整个陵区蓊郁青翠,静穆庄严。穿行在苍松翠柏间,呼吸着极为清新的空气,绝对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郑重声明:该图片借用“清西陵吧”的“狼山易水总是情”)

    ******************************************************************************

            2010年之酷暑时节里的某一天,我将媳妇、孩子“绑架”到了清西陵。之所以“绑架”,是因为母子俩嫌热不愿动,可我不愿浪费这难得的共同休息时间,便固执地带她们来到这离我的工作地不太远的地方,这样我们可用一天的时间打个来回,即参观了世界遗产,又不多耽误工作。

           下高速、出易县县城,沿国道G112,西行不足10公 里,便到了清西陵景区。景区入口处有个岔口,导引牌显示,右行可到达光绪帝的崇陵,直行可到达雍正帝的泰陵。因事先对清西陵做了些大致了解,想先瞧瞧崇陵的地宫,便选择了右行。可就是这一随意的决定,令我们后半程的清西陵之行变得如坠雾中,搞不清头绪,至今印象仍是支离破碎的,此为后话,稍候再提。

           在去崇陵的路上会经过一座叫永福寺的皇家寺院,因我们买的是通票,不去就可惜了,便进去转了转。



                                                                     永  福  寺   

           永福寺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春,建筑格局仿照清东陵的隆福寺。永福寺坐北面南,依山就势建于山坡之上,背靠青山,前临河水,红墙黄瓦,松柏围护,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永福寺建筑格局分东、西、中三路,共有19座建筑。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路,分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由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组成;第二进院为牌坊、小碑亭、东西配殿、普光明殿。碑亭位于院之中心,内有石碑一统,碑身阳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碑文;第三进院只有一座转角楼房,名为宝云阁。东西两路为僧房,由风水墙相隔。

           在皇家陵园旁为何要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喇嘛庙呢?原来是为便于蒙古王公们谒陵时参拜敬佛,目的是“阐黄教,绥远人”。这是清政府团结蒙古等少数民族而采取 的一贯政策;另外还是皇帝谒陵前休息、养神的所在。但实际上,皇帝谒陵期间驻跸、休息并不在庙里,而是在庙旁的行宫。每逢皇帝、皇后忌辰之日,会有13名喇嘛在陵内的西配殿讽《药师经》。

           因对寺庙,尤其是喇嘛庙不甚了了,大致浏览了一下,便出来了,继续向崇陵行进。

    (一)崇陵

           我们出永福寺,向西北而行约3华里,便来到了崇陵。

           崇陵处于西陵陵区的东北位置,坐北面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天然陵口,为一处负阴朝阳、避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崇陵全景(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陵。特殊的原因、特定的历史,使崇陵的营建一波三折。按皇家定制,新君即位就要开始为自己卜择吉地、修造陵寝。可光绪帝在位34年,到死时其身后福地仍无着落,这就不知是何原因了。那身兼光绪帝姨母、伯母、养母的老佛爷,倒是在光绪生前就为自己营建了无比奢华且超越规制的陵寝。这对名义上的母子,同为至尊,可待遇上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皇帝驾崩了,营建陵寝的事可不能再耽搁了,否则就失了皇家体统。处于末世的清王朝经过迅速的相勘后,崇陵终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永宁山金龙峪破土兴建。可没想到一声惊天的枪响之后不久,清廷的小皇帝便被赶下了宝座。崇陵的工程似乎得中断了。可又没想到,逊清皇室的那对孤儿寡母楞是让民国政府出资,为自己的先父亡夫续建陵寝。这样崇陵工程方得以继续,并最终于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的惠陵(光绪与同治既是叔伯兄弟,又均为皇帝,当时穷途末路的清室这样做,不仅于礼制相合,于情理,也不致落厚此薄彼之嫌,即使气数将尽、国库枯竭,不过是倾尽所有罢了),建筑工巧。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1931年地宫被盗。1980年,地宫经保护性清理、整修后,对游人开放。

           崇陵神道放弃与泰陵主神道相接,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从南到北依次建筑了五孔拱券桥、值房、牌楼门、神道碑亭、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隆恩门、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五  孔  拱  券  桥

           桥面每侧的石栏杆有栏板19块,望柱20根,火焰式柱头。拱桥两侧为对称的五孔平桥各一座。

           拱桥北约200米处,左右各立一根青白石大望柱。大望柱与五孔桥之间无神道。

           大望柱北有一座冲天式牌楼门;牌楼西南角有一座布瓦硬山卷棚顶的值房;牌楼北为一座神道碑亭。



                                                                   崇  陵  纵  览 (一)



                                                                 崇  陵  纵  览  (二)



                                                                           值   房

           该值房是清西陵内同类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因不属皇陵的附属建筑,仅为守陵人临时休息之处,故建筑等级较低。乾隆朝以前的陵寝值房均为木板房,乾隆35年谕令均改为硬山卷棚布瓦顶的砖石房。



                                                                      牌  楼  门

            此牌楼门为清西陵内唯一一座冲天式牌楼门,五门六柱五楼。



                                              神  道  碑  亭

           神道碑亭为重檐歇山顶,亭内龙首龟趺上树立神道碑一统,碑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之陵”27个字。该亭又叫小碑楼,是相对于大碑楼——圣德神功碑亭而言的,不过清朝自道光帝起,便不再在神道上建大碑楼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从那开始便丧权辱国了。



                                                      神厨库及院墙外南侧的井亭



                                                                    三  路  三  孔  桥





                                                                  隆  恩  门



                                                                焚  帛  炉

           门内神道东西对称建有琉璃焚帛炉各一座,单檐歇山顶。在皇家举行的大、小型祭祀中用来焚烧祝版、制帛和金银锞子。

         【“祝版”为一块一尺多长的长方形木板,上面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字】



                                                               隆  恩  殿  内  景



                                                                      三  座  门



                                                              石五供及方城明楼



                                                       站在方城上看三座门和隆恩殿



                                                         哑巴院内的琉璃影壁

           1931年秋,一伙不明番号的军人盗掘崇陵地宫时,就是从这座影壁下掘入,从门缝拨开自来石,好不费力地进入地宫的核心部位——金券,盗走了帝、后棺椁内的大量随葬品。



                                                                 地  宫  内  景

           崇陵地宫为传统的九券四门规制。八扇石门上各雕一尊菩萨立像。地宫之下设有两条龙须沟(即排水沟),地宫内设有14个漏眼。这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地宫积水问题。但你知道吗?当时修建这座地宫可是费了不少力气,原来这处“龙穴”含有大量的砂石,这可是建陵的大忌,可急坏了办工的大臣们,也不知地宫最后是怎样建成的?

           地宫第四道石门后为金券,金券内靠北墙设石棺床,棺床中心凿金井一眼。金井内放有20余件随葬品,地宫被盗时,因盗墓贼对皇家葬制不太了解,他们不知金井内还放有大量镇墓宝物,这些宝物方安然无恙地全部保留下来。棺床正中安放光绪帝棺椁,东旁安放的是他的皇后的棺椁。这对名义夫妻生前形同陌路,死后倒同处一穴,这就是封建礼制。

           光绪帝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人毒死的,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自地宫之门被迫打开,有关部门和专家便开始了不懈的研究,终于在光绪帝去世一百年之际,真相大白: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而慈禧便是三大嫌犯之一,因为这个老妖精够狠够辣,一个连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都不顾的超级专权、无知变态狂,更绝不会把亲情放在眼里,也绝不能让“忤逆”她的人在她死后还舒舒服服地继续活着,先有逼死珍妃的例子,再毒死光绪,自然顺理成章。而光绪、珍妃这对悲剧夫妻、苦命鸳鸯也确实令人唏嘘——一个是被处心积虑的圣母推上宝座,意外地成为皇帝,从此无奈地充当了长达三十多年屈辱、哀怨的傀儡,到头来命丧于砒霜;一个是由满腹心机的太后指定婚姻,“幸运”地晋身妃子,于是匆匆地走过仅仅十一年短暂、悲情的青春,最后被逼溺亡井中。



                                                                 方  城  明  楼

    (二)泰陵

           离开崇陵时已是下午1时许,沿路标指引,开始向泰陵进发。西行的沿途遇有王爷、阿哥、公主们的园寝,却都不开放,门前野草丛生。崇陵至泰陵的路是直插到泰陵的末端神道上的,所以我们未能从泰陵的起点开始参观,而是直接来到了泰陵陵宫与龙凤门之间的主神道上。由此北行不远即可达到泰陵的陵宫,



            南望可见稍远处的龙凤门半隐半现于苍松翠柏之间(若再往南走,则可达到大红门)。



           而“送”我们来的那条旅游公路则从宽阔的主神道上横穿而过,继续向西延伸下去。可怜这条朝圣路,在以前是多么的至高无上,如今却如一条被拦腰碾断的巨蟒,神圣肃穆之气已荡然无存,此光景,不由得令人惋惜。由于龙凤门离此有段儿距离,我们又持有通票,便没去不收费的神道南段,而是直接将车开进了陵宫前的停车场。车外暑气蒸腾,闷热无比,我们只好先休息休息,待养足精神、体力恢复后,便开始游览陵宫。我们从泰陵陵宫出来后,因时间已不富裕,便没往南走,而是继续沿那条碾断“巨蟒”的旅游公路西行,去参观下一座陵寝(否则通票就可能得浪费了)。直到由我们参观的最后一座陵寝——慕陵出来、回返途中路过大红门,才匆匆浏览了一下石牌坊、大红门、泰陵圣德神功碑楼及主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而不远处的昌陵则无暇去看,便遗憾地撤离了。这样的游览路线,使宏伟壮观的泰陵在我的印象中被拆成了两半,而昌陵留给我的记忆仅仅是那几眼远远地观望所带来的模糊影子。所以说,我们这次的清西陵之行是散乱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建议后来的朋友们走本游记开始时提到的路线,由大红门进入,先参观泰陵、昌陵,然后依次参观慕陵、 崇陵,这样你就可以完整、清晰地领略整个西陵的精华了。不过,在此为了方便各位完整地浏览泰陵,我还是从起点处为大家作介绍吧——

           雍正的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寝,仿照清东陵的孝陵而建,坐北朝南,以永宁山为靠山,蜘蛛山为案山,元宝山为朝山,占据了陵园中最为尊贵的中心位置,其余各陵分布在其东西两侧。泰陵的数十座各式建筑沿着靠山、案 山、朝山形成的中轴直线,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其间用一条长约5华里的砖石神道相连接,成为整个陵园的中轴线。



                              手绘泰陵全景图(声明:上图来自网络)

           泰陵的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其实这座桥应为第二座建筑,第一座建筑是位于泰陵南23华里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的火焰碑楼,只是离此太远,多数人不知道而已)。



                                                    火焰碑楼(声明:上图来自网络)



                                五孔桥(声明:上图来自网络)

            桥面每侧有栏板37块,宽10.94米,长87米。

            过桥,便开始了5华里长的神道。泰陵的神道(也是整个西陵的共用主神道,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此种安排缘于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由南往北分布着4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

           桥北巍然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石牌坊,,正面东西向一座,两旁南北纵向各一座,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瑰宝。



                                         进入陵区的第二座建筑物---石牌坊。北望可见朝山



           这三座气派、美观、豪华的石牌坊均由青白石筑成,建筑形式完全相同,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石牌坊宽31.9米,而如此巨大的石牌坊只是由寓意着“六六大顺”的六十六块巨石以榫卯结构搭建而成,不用一钉一铁。石构件重达几吨至十几吨不等。石牌坊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而正中一间牌楼坊心却是空白无纹。图中石质神兽名为獬豸(音谢志),又叫独角兽。据传,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雍正将其立于此处,是否在向世人证明他是个公正的君主呢?



           在我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之前,也建有石牌坊,比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一架,清西陵为何要建三座石牌坊,学者们始终未能从清宫档案和官方编撰的史书中找出丝毫线索,倒是一部私人著述中有这样的说法:雍正帝驾崩后,蒙古各部首领为表示对大行皇帝的敬意、忠心和哀悼之意,集资在泰陵大红门前建起了这三座石牌坊。此说法准确与否,有待 考证。



                                                       进入陵区的第三座建筑物---大红门

           大红门上覆黄琉璃瓦,门身开三门洞,单檐庑殿顶式,周身红色。中门拱高6.15米,洞宽5.53米,侧门拱高5.7米,洞宽5.1米。三对合扇门板重约1.5吨,用松木做成。各扇门钉为封泡铜圆帽钉,横竖各九行,九九八十一个。中间门洞乃"神门",专供已故皇帝梓宫通过之用。东门洞谓之"君门",供后代帝后祭祀时进出;西门洞谓之"臣门",供侍卫大臣们随同祭祀时进出。



                                                                大  红  门  内

          大红门内的东侧为具服殿,清代陵寝制度规定,只有首陵才有资格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

          神道中央、正冲大红门的这座体量庞大的建筑是圣德神功碑亭,也叫大碑楼。



                                        进入陵区的第四座建筑物--- 圣德神功碑亭

           泰陵大碑楼是清朝在关内建立的第三座、清西陵建立的第一座大碑楼;于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初七立碑;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初二碑、亭合龙;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二十八日,满、汉两种文字的碑文全部镌刻完毕,至此全工告竣,历时四年多。大碑楼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檐墙各辟一券门,亭外海墁四角各竖立一根高大的华表,亭内并立两统石碑,东边的碑为满文,西边的碑为汉字。为大行皇帝歌功颂德的碑文共有4411个汉字,尽管多有溢美之词,甚至有神奇荒诞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份研究雍正帝及清史的很有价值的史料。

           资料链接【圣德神功碑亭俗称大碑楼,是相对小碑楼——神道碑亭而言的。只有皇帝的陵才可建立大碑楼。清代关内的大碑楼均仿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规制而建。清朝建立的第一座大碑楼是孝陵大碑楼,亭内竖立神功圣德碑一统,满、汉两种文字均镌刻在碑的阳 面。自康熙帝的景陵大碑楼内首创并立两统石碑后,遂成定制。孝陵及以前的功德碑都称“神功圣德碑”,自景陵开始改称“圣德神功碑”。根据历代陵制,功德碑及碑亭要有嗣君建立,碑文由嗣君撰写】





                     大碑楼四角各立有一根华表



            过大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





                                                   进入陵区的第五座建筑物---七 孔 桥

            七孔桥,长达105.2米,为清西陵内最大的石桥。 七孔桥北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根大望柱。



                                                     大  望  柱



                             望柱柱头上的精美纹饰

           大望柱北是象征皇权仪卫的石像生,整齐地排列于神道东西两侧。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泰陵石像生,雍正帝以“需用石工浩繁,颇劳人力”而谕令“不必建设”,所以泰陵初建时没有石像生,而实际上是因风水地形关系而不宜安设。但好大喜功的乾隆爷对此不予认可,后来还是设了五对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据考证,泰陵石像生当于乾隆十三年补建。











                                        武      将



                                        威       武



                                          文      臣

           过石像生向北,绕过案山山脚(前面提到的不宜设石像生的风水地形),一座精美的龙凤门便出现在眼前。过龙凤门是一座三孔拱桥。



                                                              龙凤门及三孔桥

            上图为我站在泰陵陵宫与龙凤门之间的神道上由北向南将远处的龙凤门拉近拍的,因距离稍远,故并未亲身走近,错失一睹其真容的机会。

             过桥,沿静穆的神道继续北行,便可到达泰陵的陵宫区域。



                                                                 走  近  泰  陵



                                                           围绕泰陵的青松翠柏



                                                                泰  陵  陵  宫  近  景

           在神道的末端便是泰陵的陵宫。陵宫隆恩门前的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三路三孔神道石拱桥、神道碑亭、东西朝房。请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照片,找找神道上建筑物的排序与崇陵的有何不同。对了,原来是神道碑亭的位置不同,崇陵的在桥南边,而泰陵的在桥北边。想知道为什么吗?



                                                   架设于马槽沟上的三路三孔神道石拱桥





                                                              石桥的栏板、望柱



                                              龙纹望柱柱首



                                                  凤纹望柱柱首

           神道桥北是神道碑亭,形式与圣德神功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小了将近三分之二左右。



           马槽沟上还建有平桥,通往神厨库院,院南有井亭,黄瓦秃顶式,四柱飞檐,亭顶露天,露天的洞口与亭内水井口垂直,井口直径1.5米,是祭祀制作供品的水源。所谓祭祀用的整牛整羊,仅取头、脊、尾、蹄几个部分象征性地摆在盘中,并非整头整只地抬上去。



                                                               泰陵神厨库及井亭


    0

    主題

    0

    好友

    174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郁悶
    2023-7-30 17:42
  • 簽到天數: 19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410
    威望
    174
    主題
    0
    沙發
    發表於 2016-10-23 11:24:09
    我读了一遍历史。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2 04:03 , Processed in 0.02108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