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7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言論]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真相——《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

[複製鏈接]

39

主題

1

好友

159

積分

小學生

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難過
    2022-5-16 12:21
  • 簽到天數: 69 天

    [LV.6]常住居民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0
    金錢
    1190
    威望
    159
    主題
    39
    樓主
    發表於 2021-7-19 10:44:03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真相——《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
    三国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真情假意,国与国之间的纵横捭阖,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为之倾倒。
    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小说中的演义形象,史书中的正史形象,街头巷尾中的奇闻异论都构成了整个三国故事的精彩纷呈,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争论不休。而这些多维度的视角对于我们多数人来,正是三国历史在所有断代史中最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相信相当一部分小伙伴爱极了刘备诸葛亮这对君臣。从鱼水相知到永安托孤,可谓古今君臣际遇的典范。关于这对君臣际遇最大的高潮莫过于永安托孤:据《三国志·先主传》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又据同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同书《李严传》“(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也简单回溯下托孤之前的历史背景。刘备称帝不久之后即率大军东征孙吴,为陆逊所阻,兵败夷陵,然后退守永安白帝城。在自知不久于人世时,召集文武,安排后事。结合上文所引刘备安排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的辅政班底,并且嘱咐刘禅要好好干。托孤本身不会引起多少议论的。但其中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却在此后引发了无数的议论。
    赞扬者多认为君臣相知相信如此,可谓古今第一。批评者多认为,这样的言论怎么会是君主对臣子说的话呢?刘备似乎在测试诸葛亮的忠诚度,如果没有诸葛亮接下来的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似乎安排在幕后的刀斧手就是干掉诸葛亮了。就算没有如此批评的但持怀疑者也有之。
    我们先不对这些看法进行评论。可以暂时按下性子,分析差不多同时期的另一场托孤,或许能对我们理解刘备的永安托孤有所帮助。《三国志·孙策传》“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quot;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quot;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quot;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同书《孙权传》(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quot;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quot;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同书《张昭传》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裴松之在这里注引《吴历》曰策谓昭曰:quot;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quot;同书《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同书《吴书·妃嫔传》及权少年统业,夫人(孙坚夫人,孙策孙权之母)助治军国,甚有补益。
    让我们对照下两次托孤,会发现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其一,刘备孙策身死之际,二人都属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之主。其二,二人都还没有来得及稳固局面就要离去了,蜀汉刚刚经历的夷陵之败,南中地区不稳,外部东吴曹魏见逼,而且内部问题重重。江东则是孙氏刚刚武力征服江东地区,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附。北方是强大的曹操,西边有杀父之仇的荆州刘表,内部山越势力也是割据一方。同样是问题重重。其三,二主选定的接班人年龄相仿,刘禅时年十七,孙权时年十八,而且都是政治经验严重不足的,威望也不足以震慑文武的。所以二人在即将离世之际要安排辅政人员。其四,二人安排的辅政人员都是一文一武,刘备安排的是诸葛亮李严,孙策安排的是张昭周瑜。其五,二人都说了似乎有违常理的托孤之语(见上文所引)。因此将这两次基本在同一时期相似背景下的托孤事件进行对照参看,对我们了解永安托孤应该来说是有帮助的。
    我们在仔细梳理下孙策托孤前后的场景。孙策对张昭表示quot;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quot;如果仅仅看一条,似乎有一种孙策完全放手给张昭之意。接着孙策对孙权说的quot;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quot;这番话很明显看出孙策事实之上是对孙权能在自己死后保守江东是表示了极大的信任,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孙策有意抬高孙权地位所言。接下来在孙策去世,张昭极表示了对孙权的效忠,并且规劝孙权做好善后工作。在对照前文,不难发现,孙策对张昭说的那番quot;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quot;其意图不是说真的让张昭自取,而是为了抬高张昭的辅政地位。
    张昭是北方徐州名士出身,在孙策起兵平定江东过程中贡献颇多。但其在孙策武力开创霸业的过程中地位并非处于集团的核心地位,同时其在江东本土势力中也没有根基。要想让张昭处在强有力地位,就必须给予其特殊的名分。这就是孙策对其说的那番似乎过激言论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要让张昭辅政呢?这里我们要结合孙策对孙权说的quot;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quot;事实之上,孙策在临终也制定出孙权接班之后孙氏要推行的政策核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而孙权接班之后,也在大力推动孙氏集团的江东化,尽可能的吸收江东本土力量加入其中。这中间张昭就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地位。张昭作为名士出身,本身就和同为士族的江东士族有共同语言,有利于借助张昭的影响力来提高孙氏集团对士族的吸引力。这一点从日后赤壁之战前夕,张昭在很大程度能代表江东士族集团发声主降可以看出。同时,张昭很早就跟随孙策,并且担任过孙权的老师。这样的身份经历无形中会为孙氏集团所信任。同样处在这一地位的是周瑜。不过周瑜执掌兵权,其地位实力实际上要高于张昭。抬高张昭,同时安排其于周瑜一同辅政,既可以达到平衡作用又可以借助二人的影响力巩固后孙策时代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
    如果上面的推论大体不差的话,我们借此对照下永安托孤。那么争议似乎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解释。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话既不是单纯表明刘备充分信任诸葛亮,也不是刘备的猜疑诸葛亮。而是为了抬高诸葛亮的政治地位,明确其在自己故去之后,诸葛亮的所处的特殊位置。
    我们常常困于传统想法,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有鱼水之喻,刘备就必然一直重用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处在刘备集团的核心地位。但如果细细阅读三国志诸传会发现情况似乎有些微妙。众所周知,诸葛亮曾经和刘备有过隆中之谋,当时刘备也表示了高度赞赏。但事实之上,我们发现在刘备接下来的益州之谋,谋主是庞统法正。进取汉中,谋主是法正。期间没有发觉诸葛亮的身影和建言。包括刘备征讨东吴,即章武二年,刘备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不是从侧面说明,诸葛亮认为自己并没有在刘备内心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举国相征东吴的事情,刘备没有征询过诸葛亮的意见,而诸葛亮也认为就算自己说了,刘备也不会听从,必要有法正在才可能说服刘备放弃东征。诸葛亮之所以有我们日后那种印象中的特殊地位事实之上是在刘备去世之后,其治蜀12年所带来的。在此之前,诸葛亮只是作为负责后方内政的刘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地位,而非核心成员。
    当刘备临终之际,曾经居于核心层位置的关羽张飞法正庞统等人都已经故去。刘禅年幼,新创之业也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刘备能选择的只有诸葛亮。而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重要成员同时又作为士族成员,加上其本身协调能力,长期领导内政工作。使其成为刘备唯一可以真正信任,也是唯一能在刘备去世之后负担起辅佐幼主,继续维持蜀汉统治的人物。
    同时,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那番话不仅在于提高诸葛亮地位,也是说给另一个辅佐者李严,更重要的是说给未来的皇帝刘禅听的。
    李严所代表的是蜀汉内部东州集团的利益。选择他作为辅佐大臣,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集团间利益的举动。同样的话对于诸葛亮而言是抬高地位,对李严来说就是提醒李严要明白自己副手的地位。
    在托孤中间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刘禅。相比较孙策对孙权表示的极大信心,刘备对其子就没有那么放心,而且刘禅年龄也17了。要让儿子明白他所处的局面非诸葛亮辅佐不能挽回危局,他就不能不依靠诸葛亮。正如刘备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结合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就是对刘禅极大的震慑和提醒。但刘备同时也对刘禅表示“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可以看出刘备对刘禅依然有极大的期望的。
    综上如我所推论的大体不差的话,似乎永安托孤可以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答案。但其中依然有些问题需要仔细回答。如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李严问题等。这些我将另行作文以补充其中之不足。作者:幕府将军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 10:20 , Processed in 0.01718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