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在邹城西南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伏羲庙始建年代无考,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在邹城流传的一切故事和由故事产生的风俗习惯,莫不与人类的繁衍有关。传说他是人类的始祖。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到处是一片汪洋,天水相连,世上大部分人都在灾难中死去,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俩。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命其兄妹结为夫妻,他俩不肯,后来想个占卜的办法,让伏羲、女娲各在东凫山、西凫山的山头上,每人持一扇磨,从不同的方向往下滚,如果到一起,就担任起传留后代的任务。开始两扇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到山下两扇磨却改变了方向,在两山之间洼地处相合在一起。伏羲、女娲不敢违反上天的旨意,于是结为夫妇,生了许多儿女,成为我们的祖先。人祖奶奶女蜗,为了让儿孙们安居乐业,又不辞辛苦,炼五彩石,补被共工所撞破的西北天。这个事件和传说的两个山头就在济宁东南的邹城市石墙镇东凫山、西凫山。这里有伏羲庙、伏羲墓和女娲墓,还有合磨的“老磨台”遗址。
从这片废墟中看出,伏羲庙的规模是宏大的。据记载,中轴线上,正门南向。向北越二门,即到人祖殿。这是羲皇庙的主体建筑。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廊下六根蟠龙石柱,鬣髯多处镂空,雕工精细,造型威严。柱头、柱础还雕刻着神仙鬼怪的道教故事。石雕艺术很有特色。殿顶上覆碧色琉璃瓦,椽檩皆饰以彩绘。殿内神龛中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两侧有东西庑各10间,大抵供奉各种道教神祗。人祖殿后院中有寝殿供奉人祖及“人祖奶奶”像,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全体赤裸着,仅腰间遮树叶短裙,恣态生动。据说中国古代雕塑,裸体者屈指可数。但此处男女塑像却都赫然赤裸。“人祖奶奶”体型丰腴,一对硕乳下垂于胸腹之间。这些塑像如保存至今,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寝殿以北稍偏西有三楹小楼,俗称人祖奶奶梳洗楼,也有人说是三清阁。
中轴线两侧有东西跨院。东院随山势渐高,只一进院子,主建筑为玉皇殿,另一有些门、庑等附属建筑。西跨院二进,后为关圣殿,前有送生娘娘庙,俗称娃娃殿,是过去每年上已、重九日祷庙求子的地方。娃娃殿院内有南屋三间,叫做卧奶奶庙。神像覆被仰面而卧,只露头足。头为女相,年可三十许。居然螓首峨眉,楚楚动人。足为一双弯弯的莲钩,令人堪发一粲。
庙中碑碣如林。最早的有后唐国长兴二年的。其次是宋代的,皆是重修碑记。其他重修碑记,金元明都有。现在破坏的建筑,大都是明代的。庙前后院内古柏近三百棵,其粗都在合抱以上,枝干夭矫,如虬如龙。其中最大的两株,要好几个人才能搂过来。
该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集“释、道、尼”三家于一体,寺庙自上而下分别住着尼姑、和尚和道士,因此也称为“三圣庙”。此外,该庙还同时供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天上神灵,华佗、关公等人间名人志士和地狱阎君等冥间魂灵,一庙多神,体现了中国人信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供奉方式独特,为国内仅有。每年“三月三”古会之日,方圆几十里内的群众都会慕名前来烧香许愿,盛况空前。
人祖庙第一次遭到大规模破坏,是在1929年农历二月十日。先是巨野人李广炎创立“无极道”。爷娘庙村人王传仁入道,关在邹、滕、鱼、济边境积极发展道众,成为那一带的道首。1928年,无极道起事,纠集几个县的道众攻济宁,被西北军阀冯玉祥部队梁冠英部击溃。梁部追剿王传仁至爷娘庙村,向当地百姓询问王的住处。老百姓光知道掩护活人,不懂得保护名胜,竟指着羲皇庙说那便是王传仁的家庙。军阀部队一看林木蓊郁,也疑为盗贼巢穴,遂放了一把火。偌大的建筑群在经历了三天三夜大火洗礼后,变成了一片废墟。再加上后来人为破坏,现在原址只剩下5根5米多高的8棱石柱、5座龟驮石碑(明万历年间《历代帝王纪年碑》和《重修三圣殿记碑》,清雍正年间《杏祥诗碑》,清康熙年间《羲皇殿记及诗颂碑》,四楞方碑)和玉皇殿的石墙地基。保存下来的8根雕龙石柱,现有4根存于邹城市文物博物馆,另外4根在济宁市东大寺(清真寺)。
羲皇庙被烧后,当地群众草草搭盖了个殿顶,香火旺盛如初。“大跃进”时,拆除了包括梳洗楼在内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木料和砖运去炼了钢铁。60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所有建筑,并伐倒了所有树株(包括那两株老树)运到郭里集村东建了一片房子,先作公社,后改高中,最后作了一处乡办工厂的厂址。
过去已成为历史,现在人们虽然已看不到该庙当年的雄姿,但从现存的残碑断壁中依然可以感觉到它悠久的历史渊源。1978年2月,被公布为邹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底,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原本是非常壮观的,规制也相当庞大。后来被毁坏掉了,只有“残垣断壁”了。庙东村不大,位于东凫山西麓。出村东头,很快看到几处耸立的石柱和石碑。石柱是有窠臼的,八面棱体,走到近前,哪里是石阶,哪里曾经是大殿。这一看的确让人惊讶、惊叹!
遗址的周边已经被开垦为农田,麦苗青青,而就在这青苗黄土的掩映下,是石基、石碑,还有驮碑的狴阋,有的破碎不堪了,有的还可能是保持着最初的状态。让人慨叹历史的悠远与沧桑变迁,同时感叹中华文明的伟大,也为伏羲庙的被毁而惋惜和遗憾。
庙宇的遗址痕迹还隐约可见,由南向北,前面两个立着的碑,一个是明武宗、穆宗、宪宗朝稍后的;一个是清朝顺治四年的。由于碑较高,又字迹有点模糊,至于什么内容,看的并不仔细。再向北,是一座方碑,碑的北侧行草书一首七言诗,由于匆忙,内容没有来得及记下,落款是“虚昌道人”,所谓的“虚倡道人”,据说是吕洞宾,但是还无法考证出来。南侧是小字的碑文,落款为“双口道人”,与“虚昌道人”互应互解。
麦陇间的碎石与掩埋于黄土下的石碑,其实都是历史的述说。但是这样一处文化遗址这样被湮灭实在可惜。虽然底边有一块“济宁市文物重点保护文物”牌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撰修的《邹县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一在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亘古今存。按《左传》:周时须句风姓,司太昊有济之祀,邾灭须句,则太昊庙祠在此方久矣。其庙归制巍峨,檐以琉璃,象以金碧。历代增修,金元明具有碑刻。每值上已、重九,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
《诗经·鲁颂·閟宫》说:“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可见其在春秋时期就很有名。因为此处盛传着有关伏羲的佳话。凫山有伏羲画八卦图,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法。附近有女娲炼石台,光伏羲墓就有两处。一处在凫山东北,另一处在独山以北。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其主要事迹是创制了一种象征方法的记事符号——八卦,其次是结网 教民渔猎。
凫山周围一带,旧、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不下一二十处。表明在原始时代漫长的时期内,先民们就在这个范围内繁衍生息。这一带应是东夷昊部族人聚居区,而伏羲正是传说中东夷族人的领袖。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即与此有关。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地”山东有庙祀三处,而以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最早的碑刻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也是重修。元朝于钦《齐乘》云“凫山……古有伏羲庙……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元朝《重修伏羲庙碑记》说:“当时庙斯山麓,亘古今存。”可见凫山之有伏羲庙已相当的久远了。伏羲庙经历代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一百余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南向正门三楹。向北正中为礼门,再北是主题建筑羲皇殿,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绿琉璃瓦覆顶,前廊下六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尚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刻制。殿内神龛中羲皇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奉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像,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全体赤裸,仅腰间遮树叶短裙,姿态生动。据说中国古代雕塑,裸体者屈指可数,但此处男女塑像都赫然赤裸。可能与伏羲女娲繁衍后代、生殖崇拜有关。东西跨院各有关圣殿、送子娘娘殿、华佗庙、梳妆楼等建筑。庙中碑刻百余块,多为重修祭祀碑、诗词赞咏碑。庙内古柏300余株,多为唐、宋时载植,最大直径3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4/)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