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隽恪至渝』《巨婴国》
[打印本頁]
作者:
hanjin19921
時間:
2016-12-26 09:26
標題:
『隽恪至渝』《巨婴国》
自打弗洛伊德隔山打牛似的对达芬奇进行分析之后,精神分析家就乐此不疲的开始了对文学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这种抑制不住的表达冲动最好的自制力就是,要等到被分析者过世之后才公开分析他们,也就是说,只分析死去的,不分析活着的人,一如科胡特对托马斯曼的分析,如此,是一个修为,一个道德,一个伦理。
一个人的人格是怎么样形成的?精神分析认为当人处于婴儿时期(婴儿特指一岁前的孩子),和父母、家庭的全套互动模式决定了人的人格,六岁之前就基本定型,六岁之后的所有行为方式都是六岁之前的强迫性重复!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1岁前)、肛欲期(1—3岁)、俄狄甫斯期(3—5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3—18岁)。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当然精神分析师们也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五岁之前,所有民族也如是!英美是俄期,德国肛欲期,中国是口欲期。
《巨婴国》是武志红系统分析中国国民性的一本书。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巨婴这个词真的太贴切了,身体长大了可心理还处于婴儿阶段,感觉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巨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心理年龄会有多大?
武志红说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巨婴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动物,国人都想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口欲期的婴儿觉得自己是匮乏的,他们必须把妈妈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记》中,各种妖怪都想吃了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个完美的乳房,对婴儿来讲,就是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获得永生的。
巨婴,即是成年的婴儿,而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作为由巨婴们组成的国度,中国吃文化如此发达,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消夜。就像是,婴儿永远在找奶吃。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为什么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病态共生。其实,除了共生心理,小婴儿有很多很夸张的心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而言,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过,假若成年人还有这些心理,那就是病态的了。
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一、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二、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三、偏执分裂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这一心理,在我们过去的影视上很容易看到:英雄们都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坏蛋们则没有一点优点。
婴儿的基本心理,可以归到这三点上,巨婴们也如是。并且,它们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各种经典的中国式现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这三类心理。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深切呈现巨婴的内在肌理,《巨婴国》说的相对有道理,也思考了自己的情况。国情作为大环境确实对人影响很大,如果我们可以突破自己做到俄狄甫斯期阶段的样子,恐怕就是群体中的佼佼者了。读《巨婴国》,感觉作者偏爱弗洛伊德学派,人在婴儿以及孩童时期的成长很关键,得不到被重视的爱,则很可能在将来的潜意识中投射出来,自我伤害及伤害旁人。用书中观点来观照自己内心,有收获,也有质疑。
有时候吧,看中国人的各种聪明努力,新兴行业的兴起,新技术的普及之快世界第一令人惊叹,让我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有时候呢,看到官民矛盾,医患矛盾频发,又深深的为国家的司法感到失望。打开地图,全球空气最差的就是中国和印度。怎么说呢,中国还是人治,不是法治。巨婴国不法治是没办法在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定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只会积累更大的矛盾给未来增加更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譬如,中国人的爱情模式就是在找妈,男人如此,女人也如此。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让中国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这是典型的巨婴心理。
武志红说,经常看到人们讨论“老人倒地扶不扶”问题,其实老人被扶后反怪他人也是巨婴心理的体现,“这些老人是巨婴,巨婴不能为自己的失控负责。他们发生失控后一定要找一个人去怪罪,用怪罪对方的方式,为自己的失控找到原因,也找到归罪对象。”成年婴儿,即巨婴,和婴儿的心理逻辑是一样的。作为巨婴,这样的老人摔倒受伤,是一个巨大失控,他们会认为,这不是“我”导致的,而是“我”之外的一个敌对力量导致的,并且它有主观恶意动机。
所以,他们必然会找人去怪罪,这样就保护了“我还是能掌控自己身体”而的这种感觉,且他们会认为对方是主观恶意的,于是对方必须负责和道歉,否则他们就一直死磕下去,一些案例中,即便有了视频和目击者强有力地证明了对方是扶助者,他们还是要死磕。
稍嫌不足的感觉是现在的一些理论看起来很新颖,其实都旧瓶新装,只是换个哗众取宠的名字,再加点惊悚的例证,巨婴指的不就有任性,偏执,冷漠,控制欲强等人格问题的人么。既然是人格问题,就与民族性无关。哪个国家都有巨婴,算是普世问题,这和人生际遇,环境,教育,制度,文化都有关,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望小博大。
我们或多或少都被“我只是想做一个孩子”的说辞欺骗过。孩子的特点是每一天都在探索和冒险,是对万物巨大的好奇心,是一刻不停的成长和变化。而那些说想做一个孩子的人真正的意思是安于做一个心理侏儒,一个被制成了标本的彼得·潘,一个害怕看看前面有什么的人。巨婴并不是溺爱的结果,巨婴其实都是孤独的、失联的婴儿。所以,让巨婴走向成熟的,是链接、理解与爱,而不是批判与压制。
武志红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作者:
zjt404
時間:
2017-1-11 16:41
奇思妙想啊
作者:
zgr112309
時間:
2017-5-13 12:23
请问楼主有电子版或者书么。很多地方下架了
作者:
w12
時間:
2017-5-13 23:44
有可下载吗
作者:
aibisi10
時間:
2017-7-17 19:17
不少人在读这本书
作者:
ouwen2000nd
時間:
2017-7-17 19:31
[小說討論] 『隽恪至渝』《巨婴国》
作者:
ouwen2000nd
時間:
2017-7-17 19:53
不少人在读这本书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10.234/)
Powered by Discuz! X2.5